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欧美成人免费全不观看,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参考例文:
《传承创新融合》
传承创新融合
——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Inheritance,InnovationandIntegration—ConstructionandExhibitionDesignofNewSuzhouMuseum
【作者简介】张欣,陆雪梅,谢晓婷,苏州博物馆
【内容摘要】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传承创新融合
1.苏州博物馆全景俯瞰图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2007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获得江苏省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精品奖。2008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荣获国内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2008年7月4日的《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先生撰写的文章,称“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图1)。
传承
通观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博物馆是否因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被大多数日复一日前来参观的观众所喜爱。从近三年的数据统计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它的陈列设计,对苏州传统文化精粹都进行了很好地传承,体现了苏州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1.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2.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多条通往主庭院的门径,游客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3.苏州人文精神的再度张扬
处于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都会。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在明清时期都跃居全国第一。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因此,当时的苏州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郁的地方,也是众多文人雅士归隐后的栖息之所,文人骨子里追求的那种清雅韵致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续。无论是展室内的前言,抑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且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吴文化韵味。行文典赡华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不言一物,尽得风流,意在揭示文物背后的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隐征,且点到为止,启人以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在参观新馆之后也十分感慨地说道:“读了前言,看了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苏州文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2.传统建筑元素的全新演绎 3.光线的奇妙运用 4.米氏山水图
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从总体规划,还是从细微之处;无论从博物馆传统的“功能、技术、形象”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无不体现出贝聿铭先生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锐意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
1.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图2)。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2.“让光线来做设计”
不得不说,苏州园林对光线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可从与苏州博物馆相距约4000米的留园“古木交柯”一景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小廊对角的天窗对光线的运用,真的可以说是“光线在跳舞”。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些变化,贝老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图3)。
3.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新馆的主庭院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北墙下是贝老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用火枪烧烤的办法,使石片的切面颜色接近老石皮,前后摆放也让人感觉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种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图4)。
5.宋画斋 6.“陶冶之珍”展厅
7.“吴门书画”展厅 8.如画的苏州博物馆
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这是新馆中唯一一处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修建的常设展览,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字画,让观众感受到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老“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这间屋子本身也成为了一件“展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图5)。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4.对参观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贝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建筑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时,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贝老如是说。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图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展厅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因为要与建筑通盘考虑。设计者舍弃了一贯的大开间,而是根据馆藏展品特点量身定做,巧妙分割,做到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展柜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对此,贝聿铭是这么认为的:“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像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是的,苏州明清时的“多宝格”陈设柜,特点就是运用横板和竖板依所陈设物品的器形,巧妙地分割出一个个小的独立储物空间,而整体造型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被文人士子喜受,摆放在厅堂、书房中,放置主人收藏把玩的奇珍异宝,闲情雅致。贝聿铭正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创新,更简洁明了,且富有现代气息(图6)。书画展厅是两个对称的八角形空间,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内部简洁、通透,顶部为玻璃天顶,并加以木饰金属遮光条,使自然光线分散而变得柔和,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轴十分有利。“这个设计是为观众着想的,一走进去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它很尊重中国艺术品欣赏的习惯,中国古代的书画都是悬挂在厅堂或者书房的。”(图7)
新馆陈列在内容设计上,脱离了传统的地方通史展的陈列模式,或以文物品类为一室,或以文物用途为一室,或以复原场景为一室,以不同主题整合展品,做出最佳的艺术审美效果。
融合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特征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1.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或者说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它的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需求的结合一定是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正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茨所说:“好的博物馆建筑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容艺术品在其中,而不是通过建筑物本身的表现来驱赶艺术。”
新馆的陈列设计自始至终得到了贝老的高度关注,他一再强调:“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和展品陈列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所以,陈列设计方案也自始至终与贝老的建筑设计同步,甚至先行,时刻保持着互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先生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也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卢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
在陈列设计上,每个展厅的风格与建筑统一起来。每个展厅都做得很精致、简洁,和苏州园林及新馆建筑互相适应,互为表里。在布局上也巧妙独到,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序列感、韵律感十足,感觉就像一藤之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似分又合。
除常设展厅外,新馆还特设了一个现代艺术展厅。贝老这样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从开馆时期的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到后来展出的徐悲鸿、潘玉良、吕凤子等,每一次展览都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2.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以其“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园林风格,堪称“苏州园林之最”,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全球;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周边还有狮子林、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这里“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典格局十分典型。新馆的建成使东北街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老馆忠王府旁边,老馆是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新馆的设计不但注意了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把新馆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张扬之意。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苏州博物馆新馆给今后的设计师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3.陈列方式与馆藏文物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为展品而服务的,所以在陈列设计上要与展品相一致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新馆精彩的展品超过1160件,大小不等,陈列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苏州吴文化的特色与馆藏文物的特色,将传统文人文化理念传承并创新,立意选题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常设主题展览,充分考虑到了吴文化特色,都以“吴”字起头冠名。同时在挑选展品过程中,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分成四大主题,再以时间顺序归纳为四个主题展室,这样苏州的地方悠久历史得到了高度浓缩。
“吴地遗珍”展厅展示的是苏州当地的出土文物,这是苏州地区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陈列,而是截取了苏州历史的四个精彩片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在形式上,以质朴、凝重为特色,蕴涵深邃又平易近人。因为展示的是出土文物,所以在展厅的色调上没有继续用白色,而是很特别地采用了与泥土颜色接近的土黄色系。但四室在色彩、氛围上又不尽相同,各领风骚。
“吴塔国宝”由两个展厅构成,展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发现的珍贵佛教文物。由于虎丘塔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瑞光塔里的“真珠舍利宝幢”及绘有四大天王的内木函皆属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分别单独放置于这两个展厅的中心,以示其圣洁,高贵。其中北宋的“真珠舍利宝幢”也属于出土文物,所以与“吴地遗珍”的四间展厅处于同一个空间序列上,这样既可以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展示,犹如孔雀开屏,又似众星捧月。东北面展厅则陈列了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这与两塔实际的地理位置也吻合起来。在形式上,这两个展厅设计成了八角形的仿砖塔结构,与塔身的八角形平面呼应。这样主次分明,使观众从西廊的参观路线走来一南一北,一目了然。在色调上也继续了吴地遗珍的黄色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
“吴门书画”展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主题展示明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吴门书家及其传承的书画作品,这也正是馆藏书画的精髓及画旨所在。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书画家为代表的“明四家”,既是领挈一代风气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体现苏州文化精神的标志性人物。他们上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建立并体现了明代文人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绘画风尚,引导后学,并传播四方,影响深远。
“吴中风雅”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明清工艺类文物,尤其是苏州独擅的工艺瑰宝。明末张岱称之为“吴中绝技”,沈德符列指为“时玩”的赖以成就文人闲赏、优雅生活的“玩好之物”,因为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在当时诸多的雅士印象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因此这个主题可以说是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最能出彩,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是与其它博物馆有着最大区别的地方。所以根据这些工艺品的特点,把这个主题又分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展厅,面积分别为60-100平方米不等,旨在更为真实而直观地突出古城苏州最具影响力的,最具人文内涵的城市文明及文人文化。
结语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造一座走向21世纪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聿铭先生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和陈列设计之路的根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人、建筑、陈列、环境在这里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融合,置身馆内,仿佛置身画中(图8)。
注释:
[1]转引自《苏州日报》2008年7月11日。
[2]据统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观众参观人数为近160万。
[3]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师》,2008.2。
[4]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第34卷27期。
低价买来破小院儿,打造1年变豪宅!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入住!想要装修农村中式一层小院,就应该学着我这样装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波接地气的设计,这一组案例是农家院落,屋主本身就是设计师,厌倦了城市的生活,带着老婆孩子就回了老家,说是老家,其实也就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里不仅不会完全脱离城市,又能满足想要寻找一方净土的屋主,特别是为了孩子,孩子的读书学习还是要在城里才能有更好的资源,所以暂时就定在了这里。目前孩子还小,刚出生不久,老婆现在就当了全职妈妈,屋主的职业完全可以在家完成,于是屋主的生活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这几年是想来郊区居住,感受自然风光,城里的房子也还在,到时候孩子大了,想换个地方住,都是很方便的。
屋主手上是有一定积蓄的,不过也不能乱花钱,在有这个打算之后就有意识地在着手看房子,最后低价买来破小院儿这个小破院儿是真的破,看起来破,实际上也很破,不过屋主一家妙手回春,打造1年变豪宅!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入住!现在改造前后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院大门焕然一新,看上去很有气势,不得不说,这郊区的空气确实是好,湛蓝的天空在城市里已经鲜少出现了,也就是大雨过后,雨洗过的天空偶尔才能看到蓝天,屋主老家的空气质量看起来还不错。再说说这个大门的设计,其实跟周边人家很统一,看起来也确实不错,统一的风格显得大家会更加融为一体。
这个院门看起来比较偏中式,不同地区所在地方的审美意识有所偏差,这里的人们还是更愿意接受中式的设计,对于农家小院大门设计其实还有很多种风格,比如美式田园风,欧式别墅风,等等,主要还是看屋主家里的需求,如果自家喜欢这种设计,那么未尝不可,房子毕竟是用来住的,还是要自己喜欢才好。白墙黑砖,看起来很肃穆,所以墙面做了一些改编,米白色的墙面让人看着就觉得温暖,这不就是回家的感觉吗?到了过年的时候,到处都是白雪皑皑,这个时候在大门上挂上灯笼,年味十足,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的灯笼就代表着要过年了。
院子里面的布置就是这样,现在还在不断建设中,屋主就做了一个效果图,看起来栩栩如生,不过可能真实场景就没有这么绿了,毕竟重新种植鲜花小草和树木也是需要时间来成长的,有时候花花草草移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因此这里就展示的是成品图,在屋主的设想里,他家的院子应该就是这样的,没事儿了和老婆在树荫下对坐饮茶,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候,说到这里,屋主想起来,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秋千架。茶座的一角是莲花池,虽然小,但是莲花已经长得颇有气势,这个还是很容易成活的。进门台阶处有立柱灯,仿古设计看起来很有年代感。
目前院子正在不断的建设中,屋主一家对于香椿都有一种热爱,于是考虑要不要在庭院里种香椿树,这样一来,到了春天就能吃到最新鲜的香椿芽,想一想就很美好。有时候种花,有时候种菜,这就是屋主一家向往的生活。本案分享就先告一段落,屋主的家也正在不断地建设中,希望他们到时候会建设出更美好的家
在现代装潢市场上的各种风格中,大体的主导流行趋势主要是中式和欧式和逐渐兴起的没事风格。对于国人来说,更为熟悉和广泛采用的便是中式门。中式门都是以木门为主,选择木门,不仅仅要讲究木门材质问题,要想让居室空间更加富有生气,还得考虑木门的风格问题。因而,现在木门的设计不仅仅是要得到一种单品门,门的风格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每扇门都有其强烈的个性风格,得与室内装饰风格相搭配,才能相得益彰。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式门。
中式门—中式门特点
中式门是指以精选的天然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木门,其主要特征是制作的门扇各个部件的材质都是同一树种且内外一致的全实木木门。
中式门—选购方法
1、看材质:选择中式门时可利用敲击来听声音,好木材的声音醇厚有质感。木门常用的实木材质有:沙比利、花梨、黑檀、柚木、樱桃木、胡桃木、枫木、榉木、水曲柳、铁杉、云杉、西南桦、松木等。其中以沙比利、黑檀、花梨、柚木、樱桃木、胡桃木等为进口木材。
2、看纹理:中式门由于选用自然木材,其表面带有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自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他木门可以采用任何木材作内充填物,例如人造板等,外表采用比较美观的木材作为装饰。
3、看重量:衡量中式门性价比最直观的办法是重量及稳定性。所以木门的手感越重越好,这样的门不容易变形。
4、雕花工艺:好的雕花工艺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属于全手工雕花,立体感强,雕花作品栩栩如生,生动自然才是上乘之作,更是一扇门的灵魂所在。
中式门—保养常识
在正常情况下门扇要持闭合状态。搬运东西时注意避免尖锐物体碰撞门体,以免划伤表面。如果中式门门体两侧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差异较大,门扇要保持开启状态,以避免因两侧湿度和温度不均匀而引发门体变形。门扇上测水后,要立即用干布擦拭干净。门面有污迹时,要用软布擦拭。使用专业木制品保养液,可延长木门的使用寿命。
相信读完上述内容,大家对于中式门的了解能更进一步,大家也可以参照上述的选购方法进行中式门的选择。中式门具有很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感:门厚重又高贵,打造显得十分踏实,又能体现出木材纹路的特色。这些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一种传统的中式门的大气的美感,若是能够能在其它家具的选择上下一点功夫,家具之间可以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更能提升家居装饰的品味。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评论